近日,由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与澳门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院、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新加坡气候影响力交易所(CIX)、马来西亚碳市场协会(MCMA)、绿色发展研究院(香港)等联合举办的“全球碳信用市场发展论坛”在澳门成功举办。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工务司司长谭伟文,东帝汶副总理兼经济事务统筹部部长、旅游和环境部部长黎发芳,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Erik Solheim),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杨全州等出席会议。会议由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孟萌主持。
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表示,碳捕集与封存(CCS)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兜底技术”。当前中国CCS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势:一是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已从小规模试点向大规模工业示范转变;二是示范项目总成本具有国际优势,且有进一步大幅下降的空间;三是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四是政策体系已初具雏形,政策工具类型愈加丰富。总体来看,中国CCS技术链、创新链已相对成熟,迫切需要构建产业链、价值链,亟待汇聚各方力量,打通整个产业链,填补各环节的短板和空白,特别是产业链的“一头一尾”,即地下封存空间资源监管框架和碳信用、碳交易体系尚未建立,投资与收益尚未形成闭环。为此,提出三点合作方向建议: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空间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封存空间的管理及标准体系构建,以及汇聚各方力量构建CCS生态系统,推动技术产业化与碳信用市场交易,打通CCS全产业链。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一行还访问了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和澳门大学,交流了推进碳交易促进法等相关内容。